第(2/3)页 他们认为苏咏霖自己都说自己能够三年覆灭金国是由极大地侥幸成分,主要原因是金国内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给了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于是他举起民族主义大旗进行斗争,团结了所有非女真族群,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强大的力量。 且当时金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皇帝完颜亮要改革,内部保守派不愿意改革,竭尽全力妨碍完颜亮的政策。 完颜亮一面和起义者作战,一面又要和内部的离心势力作战,且自身能力有限,昏招连连,并且最终死于内乱。 完颜亮一死,金国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苏咏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推翻了金国政权。 这是十分侥幸、危险且不可复制的一件事情。 成功虽然是必然的,但是三年成功却有极大的偶然性,这是起义之前苏咏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以至于明国建国的仓促。 尽管苏咏霖用中都总务局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酝酿,但时间上还是不够,不得以接纳了大量旧官员进入明政府,遂酿成了之后大整顿事件。 这一事件的起因就可以总结到灭金太快、干部队伍人数不足且对治国难度预料不足这几件事情上,苏咏霖为此做过公开的自我检讨。 所以苏咏霖才把自己的成功定义为【侥幸、危险且不可复制】。 对于如此定义,难道支持者还要强行推动这样危险的事情吗? 当前大明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恢复与发展,是清算旧社会,是消灭旧的王朝一统华夏,是完成黄河改道任务恢复中原、两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将农业生产恢复到最佳状态。 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建设理想社会是大家一致认定的终极理想,而不是阶段性的任务,应该先完成肉眼可见的需要完成的阶段性的任务,然后再谈终极理想,而不是把终极理想当做一个简单的任务去看待。 终极理想的实现需要太多太多的先决条件,没有先决条件,就无法实现终极理想。 支持者们太激进了。 支持者们对于反对者们的想法不以为然。 反而认为他们在思想上有保守、退化的迹象,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革命者应该永远保持热情,而不能停下脚步,一旦停下脚步对现状感到满意,就会失去进取之心。 一旦失去了进取之心,倦怠之心就会占据上风,从而腐蚀革命者的斗争意志,以至于斗争最后失败。 大整顿事件固然有原因,但是当时整个朝廷内部稳定发展作为主流的指导思想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也是苏咏霖承认的错误之一,不可无视,并且绝不可以放任这一现象再次出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