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如此这般,上层有大宋周报统一舆论,下有说书和戏剧团传达政策,便不怕政策被扭曲,乡绅地主便无法自己解说政策。 欧阳辩做的这些,目的就是为了上通下达,不是为了让皇权下乡,而是要减少误会,尽量将人民组织起来。 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公共治理的能力。 在中国,公共治理有着无以比拟的困难。 因为中国太大了! 面积大,人口多,所以在公共治理上是一个巨大挑战。 所以大部分时候中国是任由县以下的组织自治的。 也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乡。 其实还真的不是各代王朝不注重基层管理,而是以他们的通信、交通能力是根本做不到的。 当然,宋朝也不行。 即便是加上欧阳辩也不行。 但欧阳辩可以做一些影响,方便将一些有利于底层百姓的政策传达下去,让底层百姓也能够意识到自己也是大宋的子民。 其实这个戏剧团让朝廷来运作会更好,欧阳辩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做大宋国家戏剧团。 只不过现在玉仙楼的老板抢在了前面,欧阳辩倒是无所谓了,民间团体也好,国家的也好,只要在他的手里掌控着,就是好工具。 说书和戏剧团都是很重要的布局,但是听证会的事情也一样的重要。 同样是舆论,大宋周报影响的是士林舆论。 说书和戏剧团引导的是民间舆论。 而听证会则是高层舆论,那是真正能够在政治层面产生影响的举措。 从政事堂、三司、枢密院三个听证会一直开始铺垫,终于到了欧阳辩真正重视的对手——司马光为首的谏院了! 第(3/3)页